形态描述
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橄榄绿色,头部色泽较深,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黄绿色纵纹。眉纹淡黄绿色。自眼先有一条暗褐色的纵纹,穿过眼睛,直达枕部;头的余部为黄色与绿褐色相混杂;翼上覆羽与飞羽黑褐色;飞羽外翈狭缘以黄绿色,且除最外侧几枚飞羽外,余者羽端均缀以白色;大覆羽和中覆羽尖端淡黄白色,形成翅上的二道横斑;尾羽黑褐色,各翅外缘以橄榄绿色狭缘,内缘以白色。下体白色;胸、胁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黄色,腋羽亦然。雌雄两性羽色相似。
虹膜暗褐色;嘴角色,下嘴基部稍淡;跗蹠淡棕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6.5 99.7 7.31 50.3 41.9 17.87
(6-7) (95-105) (6.8-7.6) (55-58) (40-45) (17.3-18.5)
♀♀(7) 5.43 98.96 6.99 54.43 39.57 17.39
(5-8) (97-105) (6.6-7.5) (52-59) (38-41) (16.4-18.1)
虹膜暗褐色;嘴角色,下嘴基部稍淡;跗蹠淡棕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6.5 99.7 7.31 50.3 41.9 17.87
(6-7) (95-105) (6.8-7.6) (55-58) (40-45) (17.3-18.5)
♀♀(7) 5.43 98.96 6.99 54.43 39.57 17.39
(5-8) (97-105) (6.6-7.5) (52-59) (38-41) (16.4-18.1)
鉴别特征
体纤小(体长100mm左右)。上体橄榄绿色;眉纹淡黄绿色;翅具二道浅黄绿色横斑;下体为沾绿黄的白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6.5 99.7 7.31 50.3 41.9 17.87
(6-7) (95-105) (6.8-7.6) (55-58) (40-45) (17.3-18.5)
♀♀(7) 5.43 98.96 6.99 54.43 39.57 17.39
(5-8) (97-105) (6.6-7.5) (52-59) (38-41) (16.4-18.1)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6.5 99.7 7.31 50.3 41.9 17.87
(6-7) (95-105) (6.8-7.6) (55-58) (40-45) (17.3-18.5)
♀♀(7) 5.43 98.96 6.99 54.43 39.57 17.39
(5-8) (97-105) (6.6-7.5) (52-59) (38-41) (16.4-18.1)
生物学
黄眉柳莺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m高原、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,包括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柳树丛和林缘灌丛,以及园林、果园、田野、村落、庭院等处。
常单独或三、五成群活动,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,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。由于体小色绿,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作短距离窜飞时,通常难以发现。它绝少落地,晨昏为活动高峰期。觅食于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,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。常飞落在树的下方,再窜跃向上,几乎从不停歇,动作轻巧、灵活、敏捷地在树上觅食。若不受干扰,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,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。由于体轻,甚至可在细枝和叶柄啄食叶上昆虫。捕到较大而无法吞下的昆虫时,常用嘴衔着虫子在树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。飞行迅速,觅食时,只在树与树间窜飞,离去时则高飞。此鸟有一种特殊的动态,常在树上以两足为中心,左右摆动身体,不断地变动着身体的角度,以求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得食物。
鸣声有两种,一种为清脆细软的鸣叫,通常为单声 “ju”、三声 “ju-ju-yi” 或四声 “ju-ju-yi-zhi”一度。不安时发单声的 “ju-”,常在单独、受惊、雨中听见。二、三只一起在树上觅食物时,当由栖枝飞至另一树枝或另一株树上时,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声,具有召唤作用。树上有虫,在搜觅啄食时,伴随身体摆动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叫。初摆叫 “ju”,再摆叫 “jue-yi”,三摆叫 “zhi”,为食物引起的鸣叫。阴天、雨过天晴时,由于觅食活动频繁,不时听到。另一种为声音高亢的鸣啭,甚为悦耳,除非实闻,这样娇小的鸟竟然能发出如此高亢的鸣声,几乎使人难以相信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,未见飞捕。所食均为树上枝叶间的小虫。据1953年4、5、8、9、10五个月39个鸟胃分析的结果,99.12%为动物性食物,其中昆虫占97.4%,以鞘翅目昆虫最多(19次)。主要有金龟甲、叶甲、蟓甲等害虫,其次是鳞翅目昆虫(12次)。此外,还有蝽蟓(3次)、夜跳蝉(1次)、蚂蚁(4次)、蚊蝇及蜂类等昆虫以及蜘蛛。
黄眉柳莺繁殖期5-8月。迁入繁殖地15-20天后,开始配对。通常为雄鸟站在树梢四处张望,发现雌鸟时,迅速飞往雌鸟处,低头摆尾,炫耀求偶。雌鸟往往回避,迅速飞离。随后,常见雄鸟高踞树梢发出 “gaji……” 连续不断的求偶鸣叫。这时,雌鸟时而在枝头跳跃,时而飞向空中,直至雌鸟不逃避雄鸟,雌雄鸟一起活动,形影不离时,终成配偶。配对后,雌雄鸟皆同选择巢址。营巢于林缘缓枝、林间旷地的向阳草坡,亦见于路面两侧枯枝落叶间等地段,曾在人房附近一棵松树主干与侧枝分叉处发现一巢,距地面高约3-5m。巢很隐蔽。
巢址确定后,由雌鸟衔材筑巢,雄鸟多为雌鸟运材中的伴随者。雌鸟全天啣材不歇,一天啣材次数可高达145次。巢呈球形,结构精细,不易松散变形。巢由苔藓、沙草、早熟禾和一些纤维状的枯树皮等构成,内垫以植物须根、兽毛、鸟羽等。巢(30个)长14.5 (12.5-16.7) cm;巢宽12.5 (11.7-13.4) cm;巢高9.5 (8.9-12.7) cm;巢深8.7 (7.3-9.2) cm。巢的进出口位于前方,口径3.8(3.3-4.2)×3.5(3.3-3.8) cm。营巢须费时7-9天,个别达10-12天。
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,多见于上午5-9时,一般每日产一枚,偶见隔日。产卵期间见有交尾,亦见有个别亲鸟叼材修茸。此时,雌鸟不进行孵卵,亦不在巢中过夜。每窝产2-5枚,一般为3-4枚。卵呈椭圆形或球形,粉白或白色,钝端缀以暗褐红色斑点。卵(107枚)平均重0.9 (0.7-1.1) g,平均大小为11.9 (10.0-13.0)×10.0 (8.9-11.5) mm。
孵化期10-12天,个别达13天。孵卵由雌鸟负责。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,未受精卵至亲鸟离巢时仍留在巢中。
育雏期8-10天。皆由雌鸟承担育雏任务,育雏期亲鸟取食点多样,但以在树冠中上层及灌丛上取食为主,有时亦见其飞至空中捕食,但未见到地面觅食。
育雏期间,常见亲鸟从巢中啣出雏鸟的粪便,以保持巢的清洁。雏鸟留巢期8-10天。离巢后的雏鸟尚不能自立,由近而远离开巢位,不再归巢。且常隐蔽于灌丛或草丛中等候亲鸟喂养,亲鸟在巢外育雏8-10天后,幼鸟才会自啄食物,独立生活,但幼鸟飞翔能力、避敌能力、取食的多样性、灵活性,尚须锻炼,逐渐成熟起来。
常单独或三、五成群活动,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,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。由于体小色绿,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作短距离窜飞时,通常难以发现。它绝少落地,晨昏为活动高峰期。觅食于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,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。常飞落在树的下方,再窜跃向上,几乎从不停歇,动作轻巧、灵活、敏捷地在树上觅食。若不受干扰,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,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。由于体轻,甚至可在细枝和叶柄啄食叶上昆虫。捕到较大而无法吞下的昆虫时,常用嘴衔着虫子在树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。飞行迅速,觅食时,只在树与树间窜飞,离去时则高飞。此鸟有一种特殊的动态,常在树上以两足为中心,左右摆动身体,不断地变动着身体的角度,以求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得食物。
鸣声有两种,一种为清脆细软的鸣叫,通常为单声 “ju”、三声 “ju-ju-yi” 或四声 “ju-ju-yi-zhi”一度。不安时发单声的 “ju-”,常在单独、受惊、雨中听见。二、三只一起在树上觅食物时,当由栖枝飞至另一树枝或另一株树上时,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声,具有召唤作用。树上有虫,在搜觅啄食时,伴随身体摆动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叫。初摆叫 “ju”,再摆叫 “jue-yi”,三摆叫 “zhi”,为食物引起的鸣叫。阴天、雨过天晴时,由于觅食活动频繁,不时听到。另一种为声音高亢的鸣啭,甚为悦耳,除非实闻,这样娇小的鸟竟然能发出如此高亢的鸣声,几乎使人难以相信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,未见飞捕。所食均为树上枝叶间的小虫。据1953年4、5、8、9、10五个月39个鸟胃分析的结果,99.12%为动物性食物,其中昆虫占97.4%,以鞘翅目昆虫最多(19次)。主要有金龟甲、叶甲、蟓甲等害虫,其次是鳞翅目昆虫(12次)。此外,还有蝽蟓(3次)、夜跳蝉(1次)、蚂蚁(4次)、蚊蝇及蜂类等昆虫以及蜘蛛。
黄眉柳莺繁殖期5-8月。迁入繁殖地15-20天后,开始配对。通常为雄鸟站在树梢四处张望,发现雌鸟时,迅速飞往雌鸟处,低头摆尾,炫耀求偶。雌鸟往往回避,迅速飞离。随后,常见雄鸟高踞树梢发出 “gaji……” 连续不断的求偶鸣叫。这时,雌鸟时而在枝头跳跃,时而飞向空中,直至雌鸟不逃避雄鸟,雌雄鸟一起活动,形影不离时,终成配偶。配对后,雌雄鸟皆同选择巢址。营巢于林缘缓枝、林间旷地的向阳草坡,亦见于路面两侧枯枝落叶间等地段,曾在人房附近一棵松树主干与侧枝分叉处发现一巢,距地面高约3-5m。巢很隐蔽。
巢址确定后,由雌鸟衔材筑巢,雄鸟多为雌鸟运材中的伴随者。雌鸟全天啣材不歇,一天啣材次数可高达145次。巢呈球形,结构精细,不易松散变形。巢由苔藓、沙草、早熟禾和一些纤维状的枯树皮等构成,内垫以植物须根、兽毛、鸟羽等。巢(30个)长14.5 (12.5-16.7) cm;巢宽12.5 (11.7-13.4) cm;巢高9.5 (8.9-12.7) cm;巢深8.7 (7.3-9.2) cm。巢的进出口位于前方,口径3.8(3.3-4.2)×3.5(3.3-3.8) cm。营巢须费时7-9天,个别达10-12天。
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,多见于上午5-9时,一般每日产一枚,偶见隔日。产卵期间见有交尾,亦见有个别亲鸟叼材修茸。此时,雌鸟不进行孵卵,亦不在巢中过夜。每窝产2-5枚,一般为3-4枚。卵呈椭圆形或球形,粉白或白色,钝端缀以暗褐红色斑点。卵(107枚)平均重0.9 (0.7-1.1) g,平均大小为11.9 (10.0-13.0)×10.0 (8.9-11.5) mm。
孵化期10-12天,个别达13天。孵卵由雌鸟负责。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,未受精卵至亲鸟离巢时仍留在巢中。
育雏期8-10天。皆由雌鸟承担育雏任务,育雏期亲鸟取食点多样,但以在树冠中上层及灌丛上取食为主,有时亦见其飞至空中捕食,但未见到地面觅食。
育雏期间,常见亲鸟从巢中啣出雏鸟的粪便,以保持巢的清洁。雏鸟留巢期8-10天。离巢后的雏鸟尚不能自立,由近而远离开巢位,不再归巢。且常隐蔽于灌丛或草丛中等候亲鸟喂养,亲鸟在巢外育雏8-10天后,幼鸟才会自啄食物,独立生活,但幼鸟飞翔能力、避敌能力、取食的多样性、灵活性,尚须锻炼,逐渐成熟起来。
生境信息
黄眉柳莺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m高原、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,包括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柳树丛和林缘灌丛,以及园林、果园、田野、村落、庭院等处。
常单独或三、五成群活动,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,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。由于体小色绿,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作短距离窜飞时,通常难以发现。它绝少落地,晨昏为活动高峰期。觅食于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,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。常飞落在树的下方,再窜跃向上,几乎从不停歇,动作轻巧、灵活、敏捷地在树上觅食。若不受干扰,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,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。由于体轻,甚至可在细枝和叶柄啄食叶上昆虫。捕到较大而无法吞下的昆虫时,常用嘴衔着虫子在树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。飞行迅速,觅食时,只在树与树间窜飞,离去时则高飞。此鸟有一种特殊的动态,常在树上以两足为中心,左右摆动身体,不断地变动着身体的角度,以求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得食物。
鸣声有两种,一种为清脆细软的鸣叫,通常为单声 “ju”、三声 “ju-ju-yi” 或四声 “ju-ju-yi-zhi”一度。不安时发单声的 “ju-”,常在单独、受惊、雨中听见。二、三只一起在树上觅食物时,当由栖枝飞至另一树枝或另一株树上时,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声,具有召唤作用。树上有虫,在搜觅啄食时,伴随身体摆动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叫。初摆叫 “ju”,再摆叫 “jue-yi”,三摆叫 “zhi”,为食物引起的鸣叫。阴天、雨过天晴时,由于觅食活动频繁,不时听到。另一种为声音高亢的鸣啭,甚为悦耳,除非实闻,这样娇小的鸟竟然能发出如此高亢的鸣声,几乎使人难以相信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,未见飞捕。所食均为树上枝叶间的小虫。据1953年4、5、8、9、10五个月39个鸟胃分析的结果,99.12%为动物性食物,其中昆虫占97.4%,以鞘翅目昆虫最多(19次)。主要有金龟甲、叶甲、蟓甲等害虫,其次是鳞翅目昆虫(12次)。此外,还有蝽蟓(3次)、夜跳蝉(1次)、蚂蚁(4次)、蚊蝇及蜂类等昆虫以及蜘蛛。
常单独或三、五成群活动,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,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。由于体小色绿,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作短距离窜飞时,通常难以发现。它绝少落地,晨昏为活动高峰期。觅食于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,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。常飞落在树的下方,再窜跃向上,几乎从不停歇,动作轻巧、灵活、敏捷地在树上觅食。若不受干扰,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,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。由于体轻,甚至可在细枝和叶柄啄食叶上昆虫。捕到较大而无法吞下的昆虫时,常用嘴衔着虫子在树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。飞行迅速,觅食时,只在树与树间窜飞,离去时则高飞。此鸟有一种特殊的动态,常在树上以两足为中心,左右摆动身体,不断地变动着身体的角度,以求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得食物。
鸣声有两种,一种为清脆细软的鸣叫,通常为单声 “ju”、三声 “ju-ju-yi” 或四声 “ju-ju-yi-zhi”一度。不安时发单声的 “ju-”,常在单独、受惊、雨中听见。二、三只一起在树上觅食物时,当由栖枝飞至另一树枝或另一株树上时,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声,具有召唤作用。树上有虫,在搜觅啄食时,伴随身体摆动发 “ju-jue-yi-zhi” 四声一度的鸣叫。初摆叫 “ju”,再摆叫 “jue-yi”,三摆叫 “zhi”,为食物引起的鸣叫。阴天、雨过天晴时,由于觅食活动频繁,不时听到。另一种为声音高亢的鸣啭,甚为悦耳,除非实闻,这样娇小的鸟竟然能发出如此高亢的鸣声,几乎使人难以相信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,未见飞捕。所食均为树上枝叶间的小虫。据1953年4、5、8、9、10五个月39个鸟胃分析的结果,99.12%为动物性食物,其中昆虫占97.4%,以鞘翅目昆虫最多(19次)。主要有金龟甲、叶甲、蟓甲等害虫,其次是鳞翅目昆虫(12次)。此外,还有蝽蟓(3次)、夜跳蝉(1次)、蚂蚁(4次)、蚊蝇及蜂类等昆虫以及蜘蛛。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黄眉柳莺繁殖期5-8月。迁入繁殖地15-20天后,开始配对。通常为雄鸟站在树梢四处张望,发现雌鸟时,迅速飞往雌鸟处,低头摆尾,炫耀求偶。雌鸟往往回避,迅速飞离。随后,常见雄鸟高踞树梢发出 “gaji……” 连续不断的求偶鸣叫。这时,雌鸟时而在枝头跳跃,时而飞向空中,直至雌鸟不逃避雄鸟,雌雄鸟一起活动,形影不离时,终成配偶。配对后,雌雄鸟皆同选择巢址。营巢于林缘缓枝、林间旷地的向阳草坡,亦见于路面两侧枯枝落叶间等地段,曾在人房附近一棵松树主干与侧枝分叉处发现一巢,距地面高约3-5m。巢很隐蔽。
巢址确定后,由雌鸟衔材筑巢,雄鸟多为雌鸟运材中的伴随者。雌鸟全天啣材不歇,一天啣材次数可高达145次。巢呈球形,结构精细,不易松散变形。巢由苔藓、沙草、早熟禾和一些纤维状的枯树皮等构成,内垫以植物须根、兽毛、鸟羽等。巢(30个)长14.5 (12.5-16.7) cm;巢宽12.5 (11.7-13.4) cm;巢高9.5 (8.9-12.7) cm;巢深8.7 (7.3-9.2) cm。巢的进出口位于前方,口径3.8(3.3-4.2)×3.5(3.3-3.8) cm。营巢须费时7-9天,个别达10-12天。
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,多见于上午5-9时,一般每日产一枚,偶见隔日。产卵期间见有交尾,亦见有个别亲鸟叼材修茸。此时,雌鸟不进行孵卵,亦不在巢中过夜。每窝产2-5枚,一般为3-4枚。卵呈椭圆形或球形,粉白或白色,钝端缀以暗褐红色斑点。卵(107枚)平均重0.9 (0.7-1.1) g,平均大小为11.9 (10.0-13.0)×10.0 (8.9-11.5) mm。
孵化期10-12天,个别达13天。孵卵由雌鸟负责。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,未受精卵至亲鸟离巢时仍留在巢中。
育雏期8-10天。皆由雌鸟承担育雏任务,育雏期亲鸟取食点多样,但以在树冠中上层及灌丛上取食为主,有时亦见其飞至空中捕食,但未见到地面觅食。
育雏期间,常见亲鸟从巢中啣出雏鸟的粪便,以保持巢的清洁。雏鸟留巢期8-10天。离巢后的雏鸟尚不能自立,由近而远离开巢位,不再归巢。且常隐蔽于灌丛或草丛中等候亲鸟喂养,亲鸟在巢外育雏8-10天后,幼鸟才会自啄食物,独立生活,但幼鸟飞翔能力、避敌能力、取食的多样性、灵活性,尚须锻炼,逐渐成熟起来。
巢址确定后,由雌鸟衔材筑巢,雄鸟多为雌鸟运材中的伴随者。雌鸟全天啣材不歇,一天啣材次数可高达145次。巢呈球形,结构精细,不易松散变形。巢由苔藓、沙草、早熟禾和一些纤维状的枯树皮等构成,内垫以植物须根、兽毛、鸟羽等。巢(30个)长14.5 (12.5-16.7) cm;巢宽12.5 (11.7-13.4) cm;巢高9.5 (8.9-12.7) cm;巢深8.7 (7.3-9.2) cm。巢的进出口位于前方,口径3.8(3.3-4.2)×3.5(3.3-3.8) cm。营巢须费时7-9天,个别达10-12天。
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,多见于上午5-9时,一般每日产一枚,偶见隔日。产卵期间见有交尾,亦见有个别亲鸟叼材修茸。此时,雌鸟不进行孵卵,亦不在巢中过夜。每窝产2-5枚,一般为3-4枚。卵呈椭圆形或球形,粉白或白色,钝端缀以暗褐红色斑点。卵(107枚)平均重0.9 (0.7-1.1) g,平均大小为11.9 (10.0-13.0)×10.0 (8.9-11.5) mm。
孵化期10-12天,个别达13天。孵卵由雌鸟负责。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,未受精卵至亲鸟离巢时仍留在巢中。
育雏期8-10天。皆由雌鸟承担育雏任务,育雏期亲鸟取食点多样,但以在树冠中上层及灌丛上取食为主,有时亦见其飞至空中捕食,但未见到地面觅食。
育雏期间,常见亲鸟从巢中啣出雏鸟的粪便,以保持巢的清洁。雏鸟留巢期8-10天。离巢后的雏鸟尚不能自立,由近而远离开巢位,不再归巢。且常隐蔽于灌丛或草丛中等候亲鸟喂养,亲鸟在巢外育雏8-10天后,幼鸟才会自啄食物,独立生活,但幼鸟飞翔能力、避敌能力、取食的多样性、灵活性,尚须锻炼,逐渐成熟起来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新疆(北部准噶尔盆地、西部喀什、天山、中部土鲁番、东部哈密)、内蒙古(东北部呼伦贝尔盟、北部乌兰察布盟、西部阿拉善盟)、黑龙江(北部大兴安岭、小兴安岭、南部牡丹江、西部齐齐哈尔)、吉林(长白山、通化、四平)、甘肃(南部康县、东部天水)、宁夏(北部贺兰山)、青海(西北部祁连山、南部玉树、东部贵南)、西藏(南部林芝、昌都地区北部和南部)、四川(中部南充、西部理塘、北部松潘)、云南(西部和西北部丽江山脉、金沙江与澜沧江间山脉)、迁徙和越冬于北起陕西、南至福建、海南及台湾、西起西藏、东至山东我国广大地区。
分类讨论
关于本种的亚种分化问题,颇有争论。
Vaurie (1959) 首次将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分为3亚种,即指名亚种P. i. inornatus、新疆亚种P. i. humei和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。这一观点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接纳 (Ali, 1973; 郑作新, 1976, 1987, 1994, 2000; Walters, 1980; Howard and Moore, 1980, 1991; de Schauensee, 1984; 郑光美, 2002)。
Brooks (1879) 将采自印度西北部的新疆亚种P. i. humei的标本定为独立新种,即新疆柳莺Reguloides (Phylloscopus) humei。Svensson (1992) 基于本种在形态上、鸣声上不同于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而支持Brooks将新疆亚种Ph. i. humei作为独立种。
然而,更多学者 (Ali, 1973; Walters, 1980; Howard and Moore, 1980, 1991; de Schauensee, 1984; 郑作新, 1976, 1987, 1994, 2000; 郑光美, 2002) 都一直支持将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分为3亚种,即指名亚种P. i. inornatus、新疆亚种P. i. humei和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,均未能同意将新疆亚种P. i. humei另立为种。我们同意这种观点。这3亚种在我国境内都有分布。
Vaurie (1959) 首次将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分为3亚种,即指名亚种P. i. inornatus、新疆亚种P. i. humei和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。这一观点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接纳 (Ali, 1973; 郑作新, 1976, 1987, 1994, 2000; Walters, 1980; Howard and Moore, 1980, 1991; de Schauensee, 1984; 郑光美, 2002)。
Brooks (1879) 将采自印度西北部的新疆亚种P. i. humei的标本定为独立新种,即新疆柳莺Reguloides (Phylloscopus) humei。Svensson (1992) 基于本种在形态上、鸣声上不同于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而支持Brooks将新疆亚种Ph. i. humei作为独立种。
然而,更多学者 (Ali, 1973; Walters, 1980; Howard and Moore, 1980, 1991; de Schauensee, 1984; 郑作新, 1976, 1987, 1994, 2000; 郑光美, 2002) 都一直支持将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分为3亚种,即指名亚种P. i. inornatus、新疆亚种P. i. humei和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,均未能同意将新疆亚种P. i. humei另立为种。我们同意这种观点。这3亚种在我国境内都有分布。
检索表文本
亚种检索表
1.头顶无冠纹;眉纹宽;呈淡黄绿色---------------指名亚种P. i. innornatus
头顶具冠纹;眉纹狭,非黄绿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2
2.上体较暗褐;头顶冠纹甚淡;眉纹狭而呈绿白色;内侧飞羽尖端白缘不显;
飞羽式 2< 8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
上体淡橄榄绿;头顶微具冠纹;眉纹狭,近白色;内侧飞羽具甚狭白端;
飞羽式 2 =7/8,8或8/9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新疆亚种P. i. humei
1.头顶无冠纹;眉纹宽;呈淡黄绿色---------------指名亚种P. i. innornatus
头顶具冠纹;眉纹狭,非黄绿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2
2.上体较暗褐;头顶冠纹甚淡;眉纹狭而呈绿白色;内侧飞羽尖端白缘不显;
飞羽式 2< 8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西北亚种P. i. mandelli
上体淡橄榄绿;头顶微具冠纹;眉纹狭,近白色;内侧飞羽具甚狭白端;
飞羽式 2 =7/8,8或8/9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新疆亚种P. i. humei